星空体育·(StarSky Sports)官方网站

NEWS CENTER
家乐福“卖身”背后

微信图片_20190628151111.jpg

一代零售巨头家乐福在中国的溃败,再一次给人们带来时代变迁之感。

6月23日,苏宁易购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

开启中国大型商超黄金时代的零售巨头家乐福仅以60亿元的估值“卖身”,在中国零售业转型的喧嚣中,匆匆离场。

内部系统存在隐忧

家乐福曾是很多国人对于大型商超的最初记忆。1995年,这家欧洲零售巨头进入中国,从此开启了中国的大型商超模式。早年,家乐福开到哪火到哪,一直占据中国大型商超的头把交椅。

在华14年后,家乐福开始走下坡路。2009年,家乐福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被大润发超过,2010年,门店数量又被沃尔玛赶上。从2012年开始,家乐福的市场份额开始不断下降。2014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降了6.4%,市场份额也屈居第四,落后于高新零售、沃尔玛和华润万家。2018年,家乐福中国销售额为474.64亿元,同比下滑4.7%,中国门店数较2017年减少19家为302家,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家乐福市场份额降至3%,被永辉集团反超。而家乐福被卖身时,账面上的净资产已经是负数。

当年中国市场的行业老大,为什么一路衰落至此?

“本质还是内部系统问题。”一位知情人士叹息。

该人士告诉艾瑞网,家乐福底层员工每月的基本工资扣除社会保障金后只有一两千元,这种工资在北京是难以生存的,尤其对于外地人。

过低的工资也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灰色收入成为了一种常态。“底层员工工资低,科长从供应商那里拿回扣给底层员工补钱,补完钱以后,再上交处长、店长、区长,包括外国人。”

另一方面,工资上的过大的差距也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与底层员工工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管理人员的工资。“中国店长的基本工资在每个月2万起,北京有个法国人店长据说一个月工资折合人民币达到17万,公司还提供其在中国的饮食和住宿费用。有些店长甚至自己成立公司,做家族生意。”该人士透露。

此外,经过了家乐福中国曾经历过两次改革,改革之后店长的权力与自主性被越削越弱,积极性与执行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销售,家乐福也做过很多努力,例如,成都某店为了减库存,减少进货量,这原本是个好项目,但执行得并不好。比如方便面,一天能卖100箱,但只进10箱,常常缺货,而有些贵的商品一年才卖1箱,也进10箱。最后,执行的人还是会花很多钱进货,供应商那里好处没少捞,但超市库存却少了。上层不清楚,底层员工也不愿意管。”该人士感叹道,“表面看着特别繁荣,实际上公司的事没人管,最后业绩下滑,毛利没有。”

另一位曾在家乐福任职的人也曾提到家乐福管理层的问题,2003年家乐福最大股东哈雷夫妇因飞机失事逝世,LV集团老板伯尔纳-阿诺德的柯罗尼资本收购,成为第一大股东,家乐福资本运作走向上风,很多做法变得短视。为了提高EBIT(息税前利润),家乐福甚至不愿意花钱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

直到2015年,家乐福中国才开始建立自己的采购和配送中心,这对一个体积如此庞大的零售商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上世纪90年代,法国人施荣乐在中国区推行“店长集权制”,即每家店店长拥有对门店的选址、采购、配送、调价和陈列的自主权,这一模式较为灵活,使家乐福可以在短时期内快速扩张,但其采购体系也较为粗放,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门店。2006年,法国人罗国伟接手家乐福中国,改为以十几家地理位置相近的门店为一个小区,在小区设立城市商品采购中心,这种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乐福中国原本粗放的采购体系,不过依然保留了期供应商送货到门店的配送模式,让供应商们颇为头疼,很多供应商收货的时候排队就得排很长时间。对于一些较为强势的供货商来说,如果某家门店的订货数达不到最低配送规模,他们甚至会拒绝送货。

由于没有健全的配送网络,当竞争对手们纷纷进入三四线城市时,家乐福却难以下沉。内部也曾多次提出过自建仓储物流的想法,但均因上层考虑到投入成本问题被否决。直到2012年,唐嘉年成为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家乐福才开始计划自建仓储物流。2015年,家乐福才开始陆续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

此外,家乐福的电商模块也是直到2015年底才开始建立,而这个时候,其他零售商早已涉足O2O。

行业环境已经改变

除了内部因素,整个大型商超的市场都变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受电商冲击,成本上涨、市场竞争的影响,整大型商超都在收缩。

央视财经近日公布《2019中国电商半年报》提到,中国网上零售额总额在今年前5个月达到3.86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已经超过1/5。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百强企业,销售额平均增长2.5%,门店数平均增长3.6%,均显著低于百强平均增速。同时,大型超市营运成本继续上涨,员工薪酬总额上涨13.0%,房租上涨10.6%,成本占销售比重在各业态中居于较高水平。

此外,由于早些年中国的大型商超激进开店,大型商超的密度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大型商超的服务半径逐渐缩小。正常情况下,大型商超服务半径为三至五公里范围内,但这几年,不少大型商超服务半径变成了两三公里甚至一两公里范围,很多卖场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种种压力下,不断有新闻报出大型商超关门或是“卖身”的消息。

近日,沃尔玛淄博柳泉路分店贴出停业公告称,该店将于2019年6月25日起停止营业。淄博柳泉路店关闭后,沃尔玛在山东将只剩下济宁一家门店。据联商网统计,这已经是沃尔玛自今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关闭的第15家门店。陆续关店的城市包括青岛、南昌、海宁、丽水、潍坊、镇江、丰城、徐州、如皋、桐乡、济南、东莞、杭州、宁波、淄博等。

去年,华润万家先后关闭了在青岛、烟台、淄博、潍坊、济宁、济南等地的门店。2019年春节过后,华润万家又把在山东区域仅剩的商超托管给当地零售商家家悦,完全撤出了山东市场。近期,华润万家又将北京6家大型商超中的5家门店托管给了物美,仅剩京通店一家。据中国网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前4个月,华润万家已在广东、山东、北京、福建、辽宁、湖北等地关闭或托管了近20家门店。

2017年,大润发卖身阿里,阿里出资28.8亿美元收购大润发36.1%的股份,成为大润发第二大股东。

前不久,麦德龙中国也传出了出售中国多数股权的消息,目前麦德龙中国的多数股权竞购已经进入第二轮。

传统大型商超似乎走到了落日余晖的时候。

零售业转型仍在探索

近两年,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失,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始布局线下零售,原本被唱衰的线下零售又让人们看到了回暖的迹象,但大型商超的衰落还是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时代在变化着。

大型商超没能回暖,但便利店、专业店等小而精的业态仍在增长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我国大型超市的门店总数逐年下降,2017年较上一年减少了2297家门店,同比下降27%。超市门店数量在经历了波动后,2017年出现下降,门店数量较上一年减少3491家,同比下降10.4%。专卖店的门店总数在经历了波动之后,于2017年再次出现了下降,门店总数减少了1175家,同比下降3.6%。

2012年开始,百货店门店总数则呈现增长趋势,2017年百货店门店较上一年增加了1161家,同比增长23%。专业店门店总数也呈现出增长趋势,2017年专业店门店总数较上一年增加了6761家店,同比增长5.7%。便利店自2011年以来,门店数量逐年增长,2017年较上一年增加了5472家店,同比增长29.4%。

微信图片_20190628151230.jpg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jpg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不过,这一数据在剧烈变动的零售市场中,仍然难以说明什么,毕竟还有2018年一年的延迟,可能发生很多事。比如,高速扩张的便利店在2018年下半年也遇到一点挫折,两家知名便利店连锁品牌邻家、全时均陷入“卖身”的漩涡。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来看,便利店行业开始呈现出“降温”趋势。

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便利店企业景气指数为69.5,高于荣枯线19.5,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6.8;门店景气指数为66.6,高于荣枯线16.6,环比下降6.2,同比下降7.5。

企业与门店景气指数的同步小幅回落体现了便利店企业管理者与基层门店经营者对于第三季度整体经营情况同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结语

新零售尚在混沌中,尽管巨头们动辄高呼一年要开上百家门店,但真正实施中,进程不如人意。

2018年,苏宁苏鲜生,年初计划要在全国新开50余家店,到了年底只有不到10家;京东生鲜曾在2018年5月宣布当年7FRESH要开出50家门店,但直到年底只开出10多家;超级物种,年初透露2018年门店数量将会超过100家,到年底只开出60多家。

就像《财经》对盒马鲜生总裁侯毅的采访中所写的那样,盒马就像一个盒子,你不知道里边是糖果还是炸弹,埋下的时候就是赌。

在新零售的大风下,大型商超和便利店如何在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新零售的配置下脱颖而出是品牌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并且头部电商品牌也已经加入到这个战场中来,未来零售业尚在转型的喧闹中,尘埃浮动,尚未落定。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周刊

2、联商网

3、中国网财经

4、财经杂志(来源:艾瑞网)


分享到: